碳交易市场分步骤推进 绿色转型“永远在路上”

行业动态】已经启动六年试点、涉及多个行业大量企业的全国性交易市场,终于姗姗来迟。事实上,启动碳交易,对企业肯定是有影响的,而这也体现了碳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在专家看来,这一影响并不能单纯的等价于企业要多增加生产经营成本,而是倒逼企业加速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型。

  试点6年后,备受瞩目的中国碳市场终于在全国范围启幕。国家发改委宣布,以煤电行业为突破口,由部分省区试点4年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刻运行。此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印发,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
  所谓碳市场,就是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市场,通俗地说,即把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视作“商品”。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碳交易核心所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更可节约社会减排总成本。根据《方案》,年排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左右——今后,凡是达此排放门槛的企业,均将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从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方案中可以看出,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我国将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碳市场建设工作——在前期平稳有效运行的基础上,“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之所以选择电力行业,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特点有关。数据显示,能源使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国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因此,碳排放市场交易从煤电行业这一排碳大户率先下手,无疑抓住了中国碳减排的牛鼻子。
  据悉,发电行业纳入企业将超1700家,覆盖30多亿吨碳排放总量,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碳市场总体规模。另据规划,全国碳市场将分三阶段推进:一年左右的基础建设期、一年左右的模拟运行期及深化完善期。在此过程中,政府对每家煤电企业核定的最高碳排放量是逐年收紧的,致使煤电企业的减排行稳致远,以此来实现碳排放的逐年递减。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将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牵头承建。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未来将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同时也要进行四个支撑系统的建设,一是碳排放的数据报送系统,二是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三是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具体操作过程,简单来说是给每个能耗企业的碳排放量规定一个定额,如果某个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这个定额,就需要从那些碳排放量没有达到定额的企业手中购买额度。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李高指出,《建设方案》》出台后,工作的重心要从试点转向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来发改委将从发电行业开始,把三个制度和四个支撑系统尽快建立完善起来,然后再进行系统的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开始真正的货币交易。从行业来看,有的企业会因为碳交易增加负担,而另一部分企业会因为碳交易而获取利益,总体来讲,这是一个平衡的状态。
  碳市场建设不仅关乎我国绿色发展,更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履行国际承诺的重要手段。随着碳市场的实施,生产得越多,获得的配额相应的就会越多,竞争优势就越来越明显,市场空间也就越来越大。但总体来讲,对于发电行业负担是均衡的,对于单一行业的电力市场来讲,它卖出的配额都是被发电行业所吸收。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